gg
当前位置: 首页-> 热点 ->内容

大部分储能项目,对VC是挑战

时间:2023-12-20 17:27 来源:投资界 阅读量:6240   

2023年12月13日-15日,中国创投年度盛会——第二十三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。本届峰会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,清科创业、投资界主办,现场集结国内当下活跃的创投力量,共同探讨行业「坚守与适变」主题,共叙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现状与未来。

本场《碳中和投资:长期主义的实践与坚守》影响力对话,由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、联席董事长吕大龙主持,对话嘉宾为:

普华集团董事长曹国熊

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

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

恒旭资本董事长、总经理陆永涛

以下为对话实录:

经投资界编辑:

吕大龙:今天谈话的题目是ESG以及碳中和投资。请大家先自我介绍。

曹国熊:普华资本12年前开始零星投资碳中和,6年前专门组建了团队系统投资,跟一些产业龙头如浙江能源合作成立了碳中和基金。

黄明明:明势资本过去九年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,是理想汽车、小牛电动、云鲸机器人的首轮投资人,也是头部AI大模型企业MiniMax的早期投资人。

李丰:峰瑞资本也是早期基金,投资覆盖消费及TMT、硬科技、生物医药等领域。我们在看能源结构调整命题时,做过有关碳中和的投资。

陆永涛:恒旭资本是上汽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,幸运地在汽车行业、节能减排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获得很多机会,在这个赛道里收获满满。

吕大龙:清控银杏在碳中和背景下有两大投资方向,分别是储能和电动车。请各位介绍一下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和感受,以及观察到的行业发展动态。

曹国熊:一级市场风口此起彼伏,其中“碳中和”具有长期商业价值,社会意义重大。投资机会主要包括产业链关键节点上的技术革新型公司,比如新材料、氢燃料电池的电堆,以及由膜电极、双极板、电池的电芯等。

储能的投资机会分为两部分:一是围绕储能系统本身的降本增效、安全保护,在新技术或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机会;二是围绕电网系统的调度与运行安全,在不同应用场景、发展阶段的储能投资机会,如长时效储能、储热。

黄明明:储能项目更多关注背后资金获取的成本、资金的周期,以及资金使用效率,对VC来说是有挑战的。

明势九年前就开始布局智能出行,很多LP都问为什么那么早?一个逻辑是,人类的发展历史是被能源效率和信息效率的革命交替推动的,前两次科技革命都是能源效率的革命,而智能电动车把两大能源效率革命和信息效率革命集中了,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未来数十年全球最大的机会。

智能电动车需要生产制造、硬件和能源基础设施,更需要软件和下一代人工智能人才。我们多年前发现,日本和德国有优秀的汽车工程师,却没有软件人才,这些人才只有在美国硅谷和中国能大规模找到。

于是我们判断,智能电动车前半场是能源效率的改革,后半场是智能化、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的较量,下一代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公司只能在美国和中国产生。

今天,中国出口“新三样”正是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和光伏产品。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940万辆,同比增长36.5%,这印证了智能电动车将是前后十年全球最大的机会。

比如将车的能源结构从热能转动能变为电能转动能,就有助于解决能源结构问题。与此同时,减少消耗一次性能源,使用更多清洁能源,对外依存度也会显著下降,本质上是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。

储能资本性投入比较高,对于机构的资金体量要求很高,峰瑞并没有投资。此外,储能属于基础设施,是能源结构中的一部分,在国内无法实现大规模超额盈利。假设它和西方石油一样可以大量出口盈利,那么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约一半的中低附加值产业链就挣不到钱。所以相较于直接投储能,我们更倾向于投一些相关技术变革节点。

陆永涛:每年中国汽车销量都在2000万左右,汽车的大量耗能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。因此,整车厂要从方方面面降低能耗,响应号召。

我们欣喜地看到,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连续六个月超过30%,按照这个势头,原本2030年达到25%的目标会提前很多年实现不太可能到达80%。

但新的问题也诞生了,比如用哪种能源方案?很多电池已经逐步装机,但后面的拆解、回收、处理环节依然有问题。恒旭很高兴已经跟峰瑞一起投资了固态电池,期待第一年的装车量能够超过5000台以上,单程行使在1000公里以上。

社会保有量提高后,光存储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使用环节的充电问题。五一、十一假期充电困难,有几条高速公路已经装了光伏、移动充电或常规充电桩,继续推广新能源应用。

我们给农村的微型车充电找到了新的模式:利用农村老百姓屋顶非国家电网的光伏,把电能转化为储能充电桩,让厂家买断反哺用户,形成一个小的微电网、储能站。不过这个模型的推广还有一定难度。农村用电量需求的提高,对城市充电、光伏、储能也有帮助。

吕大龙:很好的点评。碳中和还有什么细分领域值得发掘,与其他赛道相比有什么特色?投资人又要怎么穿越这个漫长痛苦的周期?请各位谈谈自己的感受。

曹国熊:从可再生的角度来看,除了清洁能源,碳纤维、铝镁合金等轻量化材料以及绿色化工、绿色合成、循环经济等赛道,都是很好的新能源投资方向。

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,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约1500万辆,根据权威预测,明年大约会增加到1800万辆,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概在1200万辆左右,增长幅度可观。随着新能源车进一步电气化和智能化,新一代线控底盘、电气技术等会出现新的系统性机会。

这个过程中,如果只是拼资金的重复性建设,产能维持不了多久,很容易变成负资产,可以参考光伏时代多晶硅的落寞。必须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较快的技术迭代。

黄明明:在明势全球投资人大会上,许多海外LP都在问: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确实不错,但每年新增的千兆瓦时远远能够超过消耗的千兆瓦时,会不会出现类似之前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?

过去两年,一级市场投资人光是在电池这个细分赛道,据说就投了近一万家的公司。其实对许多VC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机遇。但立足国家层面来看,碳中和必然是一个超大利好。

所以我用一句话回答这些LP:真正的优质产能是稀缺的。与此同时,过剩的落后产能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加速出清。

怎么找到真正的优质产能?核心关键词是技术。只有真正拥有技术壁垒,能够快速持续迭代,才能在产业下行周期里存活,并成为下一波优质产能和优质技术的提供者。

硬科技投资存在一个传统误区,许多人认为它不同于互联网,并不是赢家通吃。实际上,硬科技赛道中绝对的头部公司,可能会赚走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的利润。比如宁德时代,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品牌从七年前的二三百家到今天的二三十家。

所以硬科技投资不能心存幻想,也不能撒胡椒面,找到真正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法宝。

李丰:我们可以从制定政策的角度思考问题。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从2014年的大面积补贴到今天的现状?首先,当时中国正开始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,降杠杆,而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的问题。

第二,车属于大宗消费,对产业链的拉动效应也大。中国目前乘用车+商用车年产销接近3000万辆,一年消费总金额3万多亿。此外,大力发展新能源车,也就相当于支持其背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。

第三,1980年代,中国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,有了北汽参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。但三四十年后,我们在中高端燃油发动机的热能转换效率上仍有5%的差距,技术上并没有实现领先。

三点共同作用下,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大势所趋,既可以发挥优势,也可以避免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问题。

再来看碳中和。中国碳排放占大约占全球25%,除去交通影响,还涉及到数字制造、生物制造等行业。中国每年进口5亿吨石油,除了转化成汽油的部分,剩下的都变成了化工产品。中国目前化工产能占全球45%,排名第一。而生物制造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不需要借助石油进口,又能够保持国家的化工地位,还是有着足够高附加值的重要中游产业链,有机会做到科技领先,发展起来可以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。

现在我们既要减排,又要考虑结构性经济问题,还要保持科技竞争力并拉动产业链增长。顺着这个交集能找到更多命题。比如数字制造业,2015-2019年降产能时,中国制造业产能综合利用率从56%提高到了76%,如果制造业全数字化,无效产能就会下降,消耗能源减少,效率和附加值提高,这也是碳中和。其实我们可以先不去考虑具体投什么,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交集,它们自然会成为国家推动和鼓励的领域。

吕大龙:中国汽车的进出口和产能达到了顶峰,您如何穿越汽车的投资周期?

陆永涛:今年,上汽会有超过100万辆车出海,这得益于中国工程师的红利,得益于年轻创业者的力量,也得益于VC机构的支持。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整车厂提供了更好、成本更低的产品,从而在海外更有竞争力。

截至10月份,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5%,出口也超过了日本。中国汽车有着能源和高科技、智能化、网联化的优势,带动了很多自动驾驶、AI公司发展,通过控制质量提高效率,弥补生产环节的人口红利,这在大交通产业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。

整车厂穿越周期有两个维度。第一个是产品角度,永远记住我们面向的是C端用户,为他们解决售价问题,提供服务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最好有新的技术迭代帮助我们控制成本。最近我们出手了一个电池相关材料项目,这个企业通过装备和工艺使自己的成本比竞品低15%左右,我们就愿意使用。

第二个是质量角度。机器视觉和过程控制中,怎么把质量控制到最佳,是所有整车厂都会面临的问题。控制质量其实也是考虑成本,新技术、新商业模式出现能够降低成本,这也是所有产品的唯一生存逻辑。

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如果产品服务跟不上,对品牌的影响也很大。因此我们积极布局充电、运维、电池维修、电池拆解等整个后市场网络。目前,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有电池使用到期的问题,正在考虑把储能和微电网结合,降低用户电价成本。只要能够抓住成本和服务,赛道里的机会还是很多的,也能跑出很多千亿级的公司。

吕大龙:科技投资的本质就是技术投资,科学是国家的事情,我们只需要做好技术投资。碳中和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,相信各位投资机构都会认真探索布局。谢谢大家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广告
热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