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重新布展的盐城好人馆正式开馆。由射阳县临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临海镇社区教育中心、射阳县八大家小学联合滨海县部分好人代表及“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”共同开展的交流活动,也在此温情启幕——这场活动汇聚道德力量与红色基因,成为传递文明的重要载体。
学习好人精神:以临海实践锚定道德坐标
步入盐城好人馆,张同祥的身影始终活跃在队伍前方。这位退休的前射阳县临海镇广电站长,指着馆内“基层文化守护者”展区的案例,向在场人员讲述起自己的故事:“咱临海镇靠黄海边上,红色资源那是咱的‘精神老本’。我平常就爱用小竹板讲大道理,把这些红色故事、道德讲究编成词儿,敲着竹板跟大伙说,这样听得进、记得牢,咱的精神家底才传得远!”
这番话背后,是临海镇扎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。近年来,临海镇以“好人文化”为抓手,打造“渔村道德讲堂”“田间好人榜”等特色载体,像张同祥这样的基层工作者,正是道德精神的“传递者”。此次活动中,“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”队员感慨:“原来道德建设可以这么‘接地气’,临海镇把好人精神融入日常,值得我们学习。”
汲取道德力量:用榜样力量激活临海动能
在好人馆“助人为乐”展区,张同祥的讲述从个人经历延伸到临海镇的“好人群像”,让在场人员更直观地感受道德力量的广度与温度。“咱临海镇从不缺好人!”他笑着介绍,“镇里有扶残助困的‘江苏好人’付强;有危急时刻智救落水少年的徐强;还有热心肠的张昌浩,看到交通事故伤者后第一时间停车救助;多年坚持为邻居免费剪头的张育勤;更有吴才秀夫妇,夫妻俩多年来照顾患病邻居、参与社区服务,被评为射阳县第六届‘文明家庭’。”
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与故事,让“道德力量”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临海镇群众身边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行动。这种“身边榜样”的感染力,正是道德建设的关键,榜样具有“价值引领”和“情感共鸣”的双重作用,当群众发现 “好人就在身边”,道德自觉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。现场,射阳县12位志愿者和小学生听得格外认真,射阳县八大家小学的学生王之逸说:“张爷爷的故事让我知道,做好事不用等长大,现在帮同学、爱家人,也是在传递道德力量。”
巴士谈感悟:让道德火种照亮临海未来
参与人员乘坐巴士返程途中,一场“移动感悟会”随即展开。张同祥率先发言:“今年9月底,‘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’进京宣讲,我是见证者,他们用生动的形式让红色故事‘活’了起来,这给了我很大启发。今天带大家来,不只是感悟道德力量,更想学习这种‘接地气’的传播方式,未来把临海镇的好人故事、红色文化讲得更生动。”
这番话引发了热烈讨论。参加活动的射阳县八大家小学教师宋老师表示:“今后我要把快板、情景剧融入学校红色宣讲,让孩子们更爱听红色故事。”志愿者陈婷婷也接过话茬:“我会把这次的感悟变成行动,尽全力壮大咱们的志愿服务队伍”。这种“双向学习、双向赋能”的模式,正是精神文明建设“共建共享”理念的体现。
此次盐城好人馆之行,不仅是一场道德感悟之旅,更成为连接滨海与射阳、特别是赋能临海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。正如张同祥所说:“道德力量不分地域,只要我们携手践行、用心传播,就能让清风正气吹遍黄海之滨的每一个角落。”而对于临海镇而言,这场活动无疑是一次“加油鼓劲”,未来,这里的好人故事、红色文化,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,在道德建设的道路上持续绽放光彩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热门推荐
阅读推荐